top of page
我們。閱讀。發現。分享

孰真孰假的社群友誼 ?


網路不知不覺中主宰了我們的溝通方式和生活形態,2014 年的熱門搜尋中「Big Data大數據」和「Online to Offline」名列前茅,變成現代人都該瞭解的顯學。當我們肆無忌憚地自由遊走於雲端空間時,其實所有的留言、瀏覽與點擊在伺服器留下軌跡,我們在網路世界的行為變成一連串的數據,再透過分析軟體將我們分類歸納。然而,在虛擬世界的分類是否就代表現實生活的歸屬呢?

去年底 Facebook 非常貼心的提供臉書用戶免費的應用程式,程式自動幫你將 2014 年的貼文按照時間順序串連成一個年度回顧。我們在真實世界裡用影像與文字捕捉值得紀念的一刻,在虛擬的網路世界架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,透過社群平台與大家分享;然而,這些被刻意呈現的紀錄、被包裝過的主題,所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人生嗎?一位 FB 朋友給了答案:「為什麼要在臉書 PO 一些五四三?這是公開場合耶!」朋友說:「這不是公開場合,因為不是我的朋友看不到。而且,我的生命好精彩,但沒空寫回憶錄,而臉書累積的生活點滴,就是我的回憶錄!」

當我們瀏覽時習慣性地按下「讚」,表示關注朋友的生活,這 10 秒的注意力,彷彿參與了他的生命旅程重要的一刻,但那種旁觀者清的點擊是否顯得過於廉價?一位在臉書的朋友,Po 過一則短文:「有人私下跟我說,我臉書的讚大多都是『公關讚』......『而且按讚的都不是真的朋友吧!』啊,不然是粉絲團買廣告的路人嗎?」這一則短文除了如同平時一樣得到超過一百個按「讚」外,蜂擁的留言都顯示出大家極度不認同這位匿名惡友的發言。

所謂的社群就是有相同理念與想法的人所組織的團體,而臉書就是一個群聚相同人種的平台。社群平台本來就是異言堂,人人都可以自由表率個人想法,先不論每個讚背後的特殊涵意,這個讚不否認是某種族群的認同,這個虛擬的社交圈基礎就是從你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圈所架構而成的。在虛擬世界除卻了面對面的交流,少了感官的接觸,我們都是在共同經驗中尋求共鳴,摸不著的感受更需要得到大家的認同感。

在社群平台爆紅的素人,被攤在陽光底下成為現實世界人人皆曉的名人;原本就大賣的網路商店陸續開了實體店面,期望帶給消費者不同的購物體驗。而現實世界的名人運用網路行銷博得網民的青睞;實體店面也開始提供線上購物,服務更多的消費者。在這一秒變名人的世代,虛擬與現實早已傻傻分不清了,但網路爆紅往往就像流行一樣僅是耀眼一時的泡泡,馬上就被另一個爭議性人物或話題取代,想要長紅最終還是得靠實力才是長久之計啊 ! Photo I Jean Chang

最新文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