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我們。閱讀。發現。分享

反時尚:一部寫給未來十年的宣言 (一)


我在德國研究所修讀的是全球化研究當中的文化比較,這是一個看似浪漫但實質殘酷的主題。全球化研究中,時尚當然包括在內,而且還很具有代表性。關於服飾與時尚之間的區野、異同的討論,更是不盡其數,當中的模糊性造就了值得回味的文字遊戲[1],卻也引領了一代一代的話題性。

全球化之下的產物有一個特色,那就是若它真是全球化產物,那麼它不是一個 being,而是在becoming,在一個不斷 transforming 的過程中。

天然材質棉、毛、絲、麻,當然人人愛,舒適又有質感,更是工業革命興起前除了皮以外的選擇。問題不出在天然材質的品質,而是出在時代改變了,消費者的觀念和速度進化了,時尚,也產業化了。量大、報銷速度快,天然纖維在「正常生長速度下」是供不應求的,因此照著邏輯,出現了如今也成閉鎖經濟中一環的-永續時尚。

有趣的是,時尚好像只要一和工業沾上邊時,成了彷彿能和汽車工業比鄰而居的紡織工業時,就突然間變的不時尚了(畢竟伸展台上的時尚,是造夢的工程),但是紡織工業,的確就是時尚之母,時尚產業的基石。

就我來看,紡織是工藝技術、時尚是社會脈動,十月份會和大家分享以全球化理論,分析歐洲趨勢專家Lidewij Edelkoort(後稱Li Edelkoort),在巴黎及開普頓發表針對 2016/17 年秋冬,引起廣泛討論聲浪的「反時尚:一部寫給未來十年的宣言」(Anti_Fashion: a manifesto for the next decade)部分內容,將其趨勢分為三篇解析。

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全球二十五名最具時尚影響力的 Lidewij Edelkoort(後稱Li Edelkoort),其影響力不侷限於時尚產業,還包括了食品、汽車等在內的各產業。擅以全球社會及文化為切入點來進行分析預測的 Li Edelkoort ,曾形容自己是向著未來的考古學家。這份預估影響力深遠的宣言,從教育、製造、設計師、零售商、市場學、廣告業、材料、時裝周、媒體以及消費者共十個面向,來佐證為何她大膽預測時尚已彈盡援絕(it's the end of fashion as we know it),距離人類社會再次回到衣的本質、重視打版製衣等基本功的時代已經不遠(it's time to simply celebrate clothes)。

[1] 比如說,「服飾是物質產品,時尚則是象徵性產品。服飾是有形的,時尚則是無形的。服飾是必需品,時尚則是奢侈品。服飾具有實用的功能,時尚則具有顯示地位的功能。服飾在任何人們需要穿衣的社會或文化中皆可見,時尚則必須透過體制養成並透過文化來傳播。時尚體系讓服飾轉換成具有象徵價值、透過服飾來展現時尚。」(時尚學,頁100,川村由仁夜,土緒,2009)這類的解釋。

最新文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