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我們。閱讀。發現。分享

非常永續和他們的故事 I 木匠的家再生衣作


透過二手回收機構《木匠的家》的二手資源與台灣在地各方的非營利組織與大學課程的合作之下, Christa 共享工作室於焉誕生。設計師李亞俐於澳洲留學時,經課堂上的啟發,對「永續」議題產生共鳴,期望以自身之力為社會做一些改變。

回台後,在網路上搜尋關鍵字時,找到了《木匠的家》,其原只是一間透過多方捐贈,為了就學孩童所創建的一個免費清流場所。而現今在機構工作的員工中,有七成以上為政府所發配的身障生。Christa 共享工作室便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,透過以力使力的概念而形成。

Christa 透過二手衣物的拆解與重製結合創意,以人與物皆能獲得修繕、休息、重生之二次生命為核心理念,以街頭流行元素創造出多樣的包袋與服裝商品。共享工作室的經營模式,主要為帶營隊與課程和以工代資等多種方式進行,期望未來可以成為更大的共享平台,並以抽成方式分享獲利。而 Christa 一詞的由來,根據聖經說法為「被選中」的意思。

 

非常永續十問

1.用一句話形容你的品牌。

Christa 共享工作室是一個共享手作空間,我們希望有效的再利用:淘汰的二手舊衣、捐贈的二手裁縫機、與閒置的社區空間。

2.關於「永續」,品牌的哪個部分跟永續關聯?最值得一提的技術門檻為何?

「人道關懷」、「人本主義」和「物再被利用」是我覺得與永續最有關連的部分。我們還處於一個草創初期,很多東西都還在嘗試的階段,以目前來說如果要做較大量的生產時,必須去接洽外包商和談合作價碼,都是我還有待學習的範疇。

3.請舉例,在成立品牌的過程中,一件無敵心酸、一件無敵感動的事。

其實在一年多前,我並不太會遵守職場倫理,有什麼話就會直接頂撞回去,也很不服輸,常一句話就給人家回三句話。在這過程中,就不太有人會願意幫助你。但我的主管在工作忙碌之餘,還是記得關心我,令我非常地感動。後來個性也就慢慢地改變,大家也都很願意重新接納與包容我。

4.如何確實執行永續行動?

我一直希望是以各司其職的方式,把各種推廣永續的單位資源串聯進共享工作室,一起執行永續行動。包括我們現在一直在推的活動「設計師小旅行」就是一個免費的一日活動,我們會利用上午帶大家參觀一個人道關懷的協會、《中平故事館》、和《木匠的家》,來為大家開啟永續發想的靈感,透過紙筆所畫成的二手衣設計圖來達成義賣的活動。

5.目前團隊有幾人?都負責什麼樣的工作呢?

以支付薪水的方式來算的話,只有我一個人,但若以其他資源來交換的話,有2-5位裁縫師,與不定期參與製作的大學生們,差不多總共十幾人左右。

6.目前品牌發展遇到最大的困境是什麼?

我們雖然與多方單位合作,但所獲得的人力資源皆是短暫的,所以我們會盡可能的在資源被抽離之前,做出最大化的效益,找到更多長期的資源與資金。也同時期許未來在品牌發展上能慢慢趨近於穩定。另外在創業的路上,我也需要不斷的去學會計、學行銷、學管理,都需要會一點才能當一個老闆。

7.當消費者接觸到你的作品/商品時,你最希望聽到的反應是什麼?

最希望聽到「看不出來噎」、「這竟然是由舊衣改造的衣服」等。我們依循社會企業的脈絡,讓商品賣出的一定比例收益回流到非營利組織,幫助這些弱勢的朋友。另外,參與其中的當地團體,也是需要受到幫助的一群人,所以消費者當購買這些商品的同時,也幫助了這個社會。

8.品牌作品/商品裡,最想跟大家推薦或認識哪一項?

我特別推薦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學生合力設計,於兩週內製作的一系列布包設計款。

9.對於想投入永續領域發展的品牌,有何建議?

我發現有很多人都覺得永續無法養活自己就放棄了。主要也是因為目前台灣有很多設計師品牌都是獨立作業、選擇榮耀自己、或自掃門前雪的情況,但我認為只要大家一起團結就有機會。就像我們所倡導的事情一樣,希望大家能一起共享這個空間、共享這個資源、或共享一些獲利。換言之,我覺得在台灣單打獨鬥下,要獨自推行環保設計是難的,但如果能一起把這些資源串連起來的話,也許會更好。

10.對「永續」的未來和前景看法?

我在觀察九月即將在香港上市的的一個服飾品牌 BYT,是由一個非營利組織 Redress 所創立的永續時尚品牌,其光芒期望可以蓋過非營利組織。我希望未來在台灣發展類似的品牌,是能一樣被政府、被企業看見的。

Photo I Aching Chang、品牌提供

最新文章

bottom of page